贵州省贞丰中学

教师园地教师文章

感 悟 养 花

发布时间:2018-08-26 16:15 分类: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:贵州省贞丰中学 点击量:3546 【公开】

爱花之心,人皆有之。人们对于花之娇,花之美,或看过或欣赏过,但于花之源,花之道,大多恐怕知之甚少。

    本人初涉养花,也才是几年前的事情。自工作以来,几年一换,时南时北,“居”无定所,养花之心更无从说起。进城工作几年后才搬进新居,同时也搬来(实际是捡来的)一株被人丢弃而瘦弱不堪的白色月季,让它在我家屋顶花园里落了户。从此,我也开始了所谓的“养花生涯”。

    初涉养花,于花之源,花之道我是一窃不通,但为了经营好我的屋顶花园,只得从头学起:从识别泥土类型到逐渐认识各种花草及其生长习性。可以说,养花又成了我的一大业余爱好。这期间,一有机会我就上兴义、跑贵阳买花成了愉快之旅,每有所得,便精心呵护:既翻书查找资料,又虚心向他人请教,有时还打长途电话向有关专家咨询。每当看到一钵钵的花在我的花园里长势喜人时,心里  就特别的阳光灿烂。

    经过一年的奋斗,我的屋顶花园已初具规模:春夏秋冬都有花开,一年四季均有花香。尤其是我捡来的那株白月季,好像和我挺投缘,经过一两次修枝剪枝后,第一个春天,便和它对面的红月季比赛似的长出了若干枝壮芽,几天后在每枝壮芽的顶端长出了花苞,再过几天,碗口大小的红白月季花便迎风怒放了。据资料记载:月季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由于它的多花形,色彩艳丽,芳香浓郁而深受人们喜爱,因此有“花中皇后”之誉。宋代诗人杨诚斋也曾写诗赞美月季:“只道花无十日红,此花无日不春风;一尖已剥胭脂笔,四破犹包翡翠茸。别有香超桃花外,更同梅斗霜雪中;折来喜作新年看,忘却今晨是寒冬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在闲暇中养花,在养花中休闲。然而养花养到一定的时候,还真会“养”出感情来,出几天远门,牵挂最多的是花,如果正逢夏日炎炎,骄阳似火,一天就会打几个电话提醒家人别忘了给花浇水。出远门回来一放下包裹,便不顾旅途劳累,三两步来到花园看看日夜牵挂的花草怎么样了。如果看到花草郁郁葱葱,花朵艳丽迷人,便要走近欣赏一番。如果看到哪一钵花因缺水而奄奄一息时,便心疼得直想骂人,待给它浇完水才放心离开。

    由此看来,养花人与花一定有缘,缘于花的生命,花的“情”。在我不长的养花经历中,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感动不已:那是去年的一天,邻居要在两家之间砌一壁墙,且要站在我家的花坛上施工,看到花池里刚栽不久的白玫瑰我告诫对方注意脚下留情。可等邻墙完工后,我的白玫瑰已被踩得不成样子,已无生还希望,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剪掉残枝败叶,只留出土的两公分小桩。此后,我每天为它浇水,看它能否活过来。三、四天后,我惊奇地发现,小桩上有一碎米粒大的小白点,其后白点一天比一天大,几天后白点变成了一粒小芽。白玫瑰垂危的生命终于被我救活了,一下子我仿佛成了妙手回春的神医。花的生命竟是如此神奇,因此,人们才会把有生命的花草“人格化”,并赋予其个性。比如将松、竹、梅喻为“岁寒三友”;梅、兰、竹、菊喻为“四君子”;玉兰、海棠、牡丹、桂花相配,喻为“玉棠富贵”。有人爱养水仙花,水仙开花在寒冬,较为坚强。喜爱花草,必定喜爱其性格内涵,喜爱就会在有意无意中被潜移默化。宋代诗人陆游的《咏梅》诗句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。元代散曲作家景元启的《梅花》中有“梅花是我,我是梅花"的句子。出于对梅的想往,把“我”放入其中,使自己陶醉。养花人在面对花开花落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妙谛。

    花,不光有个性,不同的花有不同的“花语”。因此,人们在走亲访友时会选择不同的花作为礼物。比如竹:枝挺叶茂,一碧如洗,是坚贞不屈和操守的象征。苏东坡喜欢的芍药,是友好、和平的代表者。唐代诗仙李白有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"的诗句,后人也常用“出水芙蓉”来比喻纯洁美貌的少女。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成癖,写《爱莲说》称赞莲花“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。总之,向友人赠送花草,既有观赏价值,又能把祝福和希望带给他人。

    养花,还能陶冶人的性情。试想,早上起来,沐着花香,抒展一下身姿,活动一下筋骨,接着给花浇浇水,松松土;傍晚,拉把椅子往花丛中一坐,你会感叹:有花相伴的日子真好;夜深人静时,身在花间,也许还能听到花与花的对话,花开的声音。还记得影片《希茜公主》中希茜的爸爸曾对女儿说:“当你感到忧愁和烦恼时就遥望大自然。”遥望大自然,不仅是把精神寄托给山川河流,花草树木,还能使人摆脱消极情绪,开阔胸襟。  

    现在我们生活在城市里,没有成片的森林,离大自然有些遥远。那么,就在自己个人的生活环境中建起一个小花园,与花相处,与花对话,与花呼吸,与花相爱,与花融合,用心来感悟这些看似静止但又真实的让人愉快的生命,这难道不是在享受人生,享受幸福吗?

其实,养花,就是养性情;养花,就是养一种境界。

转自陈明森主页


上一篇 : 凋谢的芳菲| 下一篇 :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2016 yun.jzjyyun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 黔ICP备16008618号
主办:黔西南州教育局 技术支持: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贵公网安备 52230102000088号    客户服务热线:4001801818转1
学校地址: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南环路     联系邮箱:xy6538@qq.com